自主品牌如何應對合資自主品牌的挑戰
2011上半年車市銷售數據顯示有二個品牌系下滑:一是受地震影響的日系車,因關鍵零部件供應出了問題,導致在華日系合資企業從4月份開始減產,影響了市場銷售。二是今年政府鼓勵購買小排量汽車的優惠政策退出和北京實行限購政策的出臺1年,致使自主品牌受到一定影響。
從銷售下滑的原因來看,地震屬突發不可抗事件,無法討論。而本土自主品牌,則一方面受政策退出的影響,另一方面則是受合資自主品牌進入的影響。
再從競爭關系來看,合資品牌與自主品牌是一種顯性的競爭關系。合資自主品牌與自主品牌是最緊密的直接競爭關系。
第三,從市場數據上來看。2011年上半年,本土自主品牌累計產銷915.60萬輛和932.52萬輛,同比增長2.48%和3.35%。根據中汽協數據,7月份銷售汽車127.5萬,環比下降11%,相對于前兩年此數據有了明顯的下滑。如果除去利好政策的退出原因,主要原因可能就是來自于合資自主品牌挑戰造成的。
那么,本土自主品牌面對來自于合資自主品牌的挑戰,何以應對呢?我以為,可以有以下幾種方法來應對。
一、多品牌系產品集群
目前合資自主品牌種類較少,產品線較短,主要是以廣汽本田的“理念”、東風日產的“啟辰”以及上海通用五菱的“寶駿”為主。他們在品牌上并不強大,在產品的整體隊列上并沒有形成系列優勢,可供顧客選擇的面也較窄,他們只能在個別產品上與本土自主品牌有較強的競爭,還沒有達到產品系全面競爭的狀態。在具體的競爭表現上,他們可能會在某個產品品類上有所突破,但要達到完全阻擊自主品牌發展的效果,現在看,還沒有形成。
本土自主品牌發展經年,產品系列大而全,產品線即長又寬,幾乎現行的所有車型產品;A級車,B級車,中型車,mpv,suv都有生產。其中,每一類別中又有多種配置的選擇。可以說,早己形成了較為全面和涉及各個層面的產品集群。
當下,自主品牌的母品牌力較弱,渠道不長,服務較差,在這些地方都與合資自主品牌無法較短長。雖然,合資自主是新生的產品,但憑借著合資品牌的強大影響力,渠道控制力,營銷推廣能力,及合資品牌的原有豐富產品線,在整體實力上來說,是超過自主品牌的。
自主品牌要應對他們的挑戰,除了加強成本優勢外,就是多生孩子,加強品牌集群是為上策。合資自主品牌,目前有兩個優勢很明顯:一是成本控制的好,價格優勢不斷提高;二是母品牌較為強大。在兩方面,自主品牌與之相比優勢并不多,唯一的價格優勢,也變得微弱起來,剩下的,只有用豐富的品牌系列來進行應對較為可靠。
因此,我以為。針對來自合資自主品牌的挑戰,可以用強大的品牌集群去應對合資自主單一的產品競爭,應是一種較好的競爭手段。
二、提高產品性價比錯位競爭
坊間說,合資自主都是 “偽軍”。意即他們不是真正的自主品牌,只不過是合資企業推出的另一種低端產品而己。實際上,從合資公司推自主品牌的動機來看:一方面是為討好政府層面的要求,以便在未來的擴能發展上獲得空間。另一方面,也為擴大市場占有率,為占領低端市場贏得先機。
在這樣的需求動機之下,合資自主品牌主要采用引進外方產品技術平臺,并在此基礎上推出新車型的辦法應對。
斯時,合資自主品牌大多采用的是過時技術,對于合資母品牌依賴性較強,以淘汰的產品型態畸形生長。從總體上看,并無多大的創新性。如“理念”對外宣傳的一個重點是“技術同步、品質相源、服務同網”等訴求,公開表示其采用的是本田平臺、搭載的是本田發動機和變速箱。事實上,它的研發平臺和生產平臺都基于本田飛度,它的外形,則似本田一款已停產的轎車思迪。另外兩款合資自主車,寶駿則是通用汽車凱悅平臺,啟辰被則是日產汽車的騏達平臺等。
由于出發點不高,所以,對產品的要求也相應下降。再加上對目標市場與人群沒有精準的鎖定,只是籠統的將產品定位在2-5線城市家用小車的領域,在產品空間、舒適性等方面體現家用性和實用性,準確的來看,受眾人群定為還是較為寬泛。
針對這些缺點,自主品牌可進行針鋒相對的應對,在家用性和實用性基礎上,體現更多的個性化,品牌性訴求,可能效果會更好。
另外,從自主品牌與合資品牌的市場走向來看,自主品牌的總體趨勢是向上走,合資品牌是向下走,兩者走的是一條相向的道路。正所謂狹路相逢勇者勝。
總體來看,自主品牌在發展氣勢上比合資品牌向下氣勢還要強大,對合資自主的臨時加入,更是不在話下。當然,除了勇氣,自主品牌在不斷升高的產品配置中-全球品牌網-,可采用提高產品性價比的方式與之應對。
這樣做,可在不斷提高產品性能配置的基礎上,再進行有效的成本控制,就能與合資自主品牌形成錯位競爭,從而能很好的應對合資自主的直面挑戰。
三、不斷加強車型品牌的知名度與認可度
這些年,本土自主品牌在市場逆境中發展呈幾何倍數增長,并且在雙離合、小排量直噴增壓動力、車輛主動安全系統等技術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發展,這為本土自主品牌在A0 、A0、A00級市場贏得較大生存空間。
當然,即使是合資自主品牌采用老舊技術產品,但由于采用了合資車的工藝制造流程,使這些“自主產品”,相比本土自主品牌的同類產品在大多方面都還有一定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