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讓人快樂的產品無需愁錢
在迪士尼進駐上海的那十年漫長談判過程中,負責該項目的唐軍曾一度小心翼翼地躲避媒體密集“圍堵”,以至于不接受采訪漸成他的一個習慣。
翻開唐軍的職業經歷,國企、外企、私企他都“進過”,電影、電視、網絡他也都“玩過”。在進入迪士尼之前,他在中國電影公司負責引進和出口電影音像產品,擔任過中國電影公司洛杉磯分公司經理;進入美國迪士尼之后,唐軍同時負責了迪士尼和ABC在華的電影、電視、廣播、主題樂園等多門類運營,并一手締造了伴隨很多中國小朋友成長的《小神龍俱樂部》。
離開迪士尼之后,唐軍先后擔任盛大天地公司和寰亞傳媒的首席執行官。但在這十多年的歲月中,也都很難在公共媒體上找到他的只言片語。這次的采訪,是他剛作為外部獨立董事被延聘進入央企深圳華僑城股份公司的董事會之后。
“接受采訪主要是當下的時機特別好,”坐在桌子對面的唐軍回答問題時看起來比照片上更為年輕,“國內文化娛樂產業處于上升期,而去年的六中全會也把文化產業單獨拿出作為一個項目討論,我想,到時候了。”
唐軍在美國文化產業中摸爬滾打、逐步成熟后回到國內時,中國對于文化產品探路方興未艾。第五代電影導演正在百花齊放,錦繡中華、歡樂谷等主題樂園也在探索尋徑。
華僑城集團公司旗下的深圳歡樂谷比香港迪士尼的開業要早整整七年。歡樂谷剛開園的時候,還在參與策劃建設香港迪士尼的唐軍便早早造訪。他對記者說,當時的第一感受是“人蠻多的”,而且多得超過了他最初的想象,“年輕人玩的時候亂喊亂叫的勁頭很來勁”。
政府觀念的轉變
主題樂園是文化產業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高集成度的產業之一,它不僅是一個旅游項目,更是一個產業鏈條,往上連著影視產品制作,往下連著文化衍生品開發銷售。但讓剛剛接觸文化產業的中國政府想明白文化產品和文化產業的價值差異,還是頗費周折。回憶運作迪士尼進入上海那十年談判,唐軍坦言,最初迪士尼和政府在這一理念上的差異特別大。
“迪士尼樂園只是迪士尼整個產業中的一部分,迪士尼的進入對于地方整體影響力不能單看樂園本身的回報,這就是一個理念差異,所以當時我們同中方在這個問題上曾經歷過充分的溝通,這一點政府想明白后,對我們的后期支持就特別大,”唐軍強調說,“千萬不要低估政府的智慧。”
所以,在中央去年提出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前,應該說從政府到企業,中國發展文化產業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基礎。
文化企業“四大內功”
采訪中,唐軍也提到,中國的文化企業要發展,不僅要明確目標,還必須修煉“四大內功”,有人才、講故事、做定位、會運營。
“即便是迪士尼的公司目標也不是在創立的第一天就能明確下來的,但它有一個根深蒂固的理念,就是想讓人們歡樂起來。現在很多國內的文化企業決策做得很快,但總體目標卻不是那么明確。”唐軍說。
企業實際運營中,中國文化經營人才缺乏是當前文化產業發展的通病。另外,有些產品不是題材不好,而是講故事方面有缺陷。寰亞電影發行公司當年發行的《無間道》,故事講好了就能吸引好萊塢買來翻拍。
至于資金,似乎在當前并不是一個問題。無論是國有文化傳媒類企業,還是中銀國際、建銀國際等投資機構,都希望在這個政府重點扶持的產業中淘金。唐軍自己所投身的寰亞傳媒就有豐德麗控股、云峰基金、新浪、騰訊等多家實力公司支持。
剩下的問題是,投資機構和文化類企業之間如何互相選擇?文化產業也有投資風險。好萊塢的“二八定律”就是,投資十部影片只有兩部會成功。像華僑城、寰亞這樣多業務門類或者跨媒體平臺,可以用整體收益平抑單個項目風險,但更多富有活力又缺乏資金的中小文化企業卻沒有這般優勢。唐軍認為,依據他的經驗,投資者為平衡風險,需要對被投資公司的整體業務架構仔細考量;而被投資公司也盡量要尋找一家和文化企業創始人、主動驅動者理念一致的投資者。
“那天和馬云聊天,他說‘我們生產點能夠讓人興奮、樂呵點的東西行不行?你看看現在的微博,上面都沒有人說句謝謝的’。”唐軍對記者聊道,“我想,這是一個現實,所以從事文化產業的人特別要明確你的產品需要有觸及心靈的作用,人們的文化娛樂需求無外乎是要高興起來,去快樂生活,只要滿足了這個需求,無需愁錢”。